谁在地铁里阅读?——对话上海地铁上的读书人

article/2025/4/19 12:49:33
2025年“世界读书日”特别策划:《对话·上海地铁读书人》预告片。采访:彭珊珊 摄像:樊晔亲、傅海峰   视频编辑:徐储立(00:24)

澎湃新闻自2018年起推出“地铁上的读书人”系列,7年间发布30多篇文章,记录了上千个通勤阅读场景。报道从最初的“偶然发现”,逐渐演变为一场长期的社会观察实验,通过摄影、访谈、统计和书单等形式,成为理解都市人阅读习惯与文化生态的独特窗口。

今年,我们决定走向书籍背后那些真实、鲜活的人。4月上海的晚班地铁上,记者访问了15位在看书的都市夜归人,了解他们在读什么、为什么阅读以及如何看待地铁阅读。

“书非借不能读”?

董女士,中学教师,在读《对于这个世界,我这样想》

董女士是我们遇见的第一位读者,她戴着耳机在读爱因斯坦的自选随笔集《对于这个世界,我这样想》(爱因斯坦,中国法制出版社,2021年4月),书脊上有上海图书馆的条码标签,显然是借阅的。她欣然接受了拍摄与采访,透露自己在市中心的一所中学教数学,单程通勤时间一小时左右,有座位的情况下就会看书,主要读一些提高个人认知类的书籍。她还表示自己常去上图借书,觉得借来的书更有动力读。

董女士与《对于这个世界,我这样想》,4月8日摄于上海地铁10号线

想写小说的公司职员,在读《宋朝饭局》等

遇到的第二位读者是个年轻女孩,她婉拒了拍摄,但是答应和我们聊聊。她计划写一部小说,正打算从这些书里寻找素材背景。三本书分别是《宋朝饭局》《大宋饕客指南》《中华五千年文明图说丛书:烟酒茶糖与礼仪》,都是她刚刚从徐家汇书院借阅的,因为那里离她的公司不远。小说还只有一个初步构想,但显然和吃有关。她下班后坐一站公交车到徐家汇书院,挑了这些和主题相关的书,在那里读了一阵子,现在带回家继续看。

孙益武,大学老师 ,在读《美国法的变迁(1780-1860)》

我们向孙先生说明来意时提到,这是为“世界读书日”所做的新闻专题,原本对采访有所顾虑的他马上有了兴趣:“我知道‘4.23’,因为我研究版权法,这个日子的全称应该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但大家现在一般都说‘世界读书日’。”随即他打开手机搜索确认: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又称“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由西班牙转交方案给了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作为上海政法学院经济法学院副教授,孙先生的研究专长是知识产权法和网络信息法。不过他在读《美国法的变迁(1780-1860)》([美]莫顿·J.霍维茨著,谢鸿飞译,雅理译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反而是因为美国法并非他专攻的领域,想从发展和演进的脉络中找到理解当下规则的钥匙。这本书是“出门前临时在书架上拿的”,有时也会特别为第二天的地铁通勤准备好想读的书,比如最近想看余华的《我胆小如鼠》。

关于借书还是买书,他主要看是否有收藏价值,或是不是要反复翻阅。“如果我只是想了解、参考性地浏览,会选择借书,很快看完还回去。比如前一段时间想了解chatgpt的提示词,这类书我没必要收藏,变化也很快,借来三四天就读完还回去了。但是像《美国法的变迁(1780-1860)》这样的书我还是会选择买。”

孙益武觉得地铁“总体上还是一个很不错的阅读环境”,因为可以有效利用时间,真正读进去也不觉得环境嘈杂。他的单程地铁通勤时间约70-80分钟,一个往返能看一本200页左右的书。没有在手机上安装阅读软件,觉得手机对眼睛不好,“我是八零后,我的阅读习惯是纸质的,不太适应电子阅读。电脑上的PDF,也更喜欢打印出来看。”

最后,我问他最近在地铁上还看过什么书,他说前段时间读得比较多的是《福尔摩斯探案集》,但严格意义上不知道算不算“书”,因为那是他下载打印了看的,并且不忘强调:“当然,它的版权已经过期了。”——非常严谨。

罗翔教授的两位读者

4月9日,一位女士在读《法律的悖论》

4月9日,一位男士在读《法治的细节》

我们在一节车厢同时看到两位读者,他们互不认识,但都在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的书,更巧的是两本书出自同一系列。女士站在车厢连接处,在读《法律的悖论》(罗翔,云南人民出版社︱果麦文化,2023),男士在座位上读《法治的细节》(罗翔,云南人民出版社︱果麦文化,2021)。他们都婉拒出镜,但各自接受了采访。

他们并非罗翔教授的粉丝,也并不对法律知识有特定的需求,买书都是源于社交网络的推荐。女士在广告设计公司工作,买这本书是因为“看了一篇小红书推荐”,男士的购买则源于某微信公众号大V的推荐书单。那份书单里有8本书,除了《法治的细节》,还有《孙子兵法》《小米创业思考》《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激荡30年》《经济学(第19版)》《巴菲特致股东的信》《社会心理学》,类型并不单一。他表示,他在福州路的上海书城购买了书单中的四五本,手中这本已经是第二遍在看。

至于为什么在地铁上选择看书,他们的回答也惊人地相似,女士表示“想填补地铁上的空闲时间,又不想看手机”,男士表示“眼睛需要休息,不想看手机,打发一下时间”。“有时候也看手机,但是看手机更累。读书可以把人从手机屏幕里抽离出来,感觉让头脑更清晰一些。”女士说,她会带轻薄一点的书上地铁,但不会选择小说,尤其是悬疑小说,“因为这类书你看了就会想一口气看完,地铁上的零碎时间更适合章节之间关联性不那么强的书,不管读几页就到站了都没有影响”。

作为避难所的书籍

朱先生,超市营业员,在读《改变治疗师的人》

10号线的地铁末班车上,遇见了在读《改变治疗师的人》的朱先生。他在超市打零工,上班时间是下午5点到晚上10点,一般下午4点出门,在地铁里可以看半个小时的书。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他想成为心理咨询师。朱先生今年38岁,已经为此努力了十年。超市工作很忙,地铁上的时间节约下来看书。我们为之动容,他却表示:“其实我不是一个很努力的人,而是一个被热爱驱动的人,对人性和生命有非常强烈的探索欲。”

他说,看书时基本上就投入书中,不太会关注周围的环境。地铁对他来说是一个还不错的阅读空间,因为不会被人打扰。谈及手上的书,他说:“这本书基本上没有什么谏言金句或者告诫世人的忠言,更多的是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的真情流露、心与心之间的共鸣,而这些情感之间的流动,以及勇敢面对自己脆弱真实的人,这些东西足以撼动人读者。”

叶子,房产经纪人,在读《现实不似你所见:量子引力之旅》

叶子是一家房产中介的豪宅组销售,有自己的微信视频号,她是所有受访者中面对镜头最淡定的一个。我们在她下车时才提出采访邀约,此前她与一位朋友同行,除了偶尔几句自然的交谈之外,一直在专注看书。她在读的是《现实不似你所见:量子引力之旅》,这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的物理学科普书籍,另外一本更有名的是《七堂极简物理课》。

我忍不住在采访中问她,为什么对物理感兴趣?叶子说,自己读书很杂,“书可以拓宽人的思维”。她和她的客户互相荐书,这两本就是客户推荐给她的。当后辈来请教工作经验时,她总是回答:说了你可能不相信——多看书。叶子提到,小时候生活在一个极为重男轻女的环境里,女孩要承受的除了歧视还有暴力。所幸家乡有华侨捐赠的图书馆,书籍让她免于心灵的伤害。“如果没有图书治愈(自我),我可能会得抑郁症。”

原版书的世界

Esther,翻译,在读The Ballet of Songbirds and Snakes(《鸣鸟与蛇的歌谣》)

我们几乎是一眼就在人群中看见了Esther,她单手举着一本精装的英文原版书在读,是《The Ballet of Songbirds and Snakes》(《鸣鸟与蛇的歌谣》)。这是电影《饥饿游戏》的前传,她已经读了大半本。她下班回家,通勤路程约三四十分钟,正读到最后一章。

采访中,她用流畅的英文介绍这本书的魅力,表示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讲出了人性复杂的一面,她强烈推荐先读原著再看电影。她还提到,原版书的用纸比较轻,所以它虽然看起来厚,但不是特别重,随身携带和阅读也没有压力。

“读书能帮我从平时的压力当中抽离出来,也能让我很好地思考,让我能应对生活当中的一些困难。生活中压力大的时候,我会选择情节刺激或困难重重的故事去读,作为一种放松。”最近除了这本书她还在读Timothy Keller的《婚姻的意义》(The Meaning of Marriage)。

程序员先生,在读The Blind Assassin(《盲刺客》)

身处国际大都市,上海市民的英文水平毋庸置疑。在翻译Esther之前,我们还遇到一位读英文原版书作为消遣程序员。他没有接受视频采访,但向我们展示了他在读的书,是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的小说《盲刺客》(The Blind Assassin),一枚薄薄的金属书签夹在刚刚读到的地方,书已经读过半。他提到这本书是布克奖的获奖作品,表示自己平时读小说比较多,话语间流露出不俗的文学素养。

读书使人远离“班味”

Echo,媒体人,在读《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媒体人Echo在坐地铁去参加饭局的路上,随身带了一本杨素秋的《世界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同行相见,分外亲切,于是我们首先请她对镜头说明了一下这不是我们请来的“托儿”。

Echo平时不常坐地铁,但如果地铁出行基本上会带书。她觉得自己日常乘坐的线路明亮且不拥挤,是一个较好的阅读环境,而看书使人远离“班味”:“如果你能够找到座位坐下,可以不看手机,读书就会给你一个比较沉浸式的体验,不会让你去想到底要通勤多长时间,而且不让你觉得非常消耗。”至于带上地铁的书,她觉得只要不是太重都合适:“如果每天保持阅读习惯的话,其实大概三五天就会看一本新的书,所以有什么书就看什么书。”

孟先生,财务,在读《三体》

11号线夜班地铁,孟先生着装正式,座位前放着他的行李箱,在读《三体》。他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刚从北京出差回上海,从高铁站搭乘地铁回家。因为日均通勤时间有两小时左右,所以他习惯在地铁上看书。

“《三体》是我媳妇先看的,她觉得好就推荐给我了,我这次出差就把它带上。”孟先生说最近在地铁上还读过《城南旧事》《北平无战事》和一本苏轼的诗词。阅读的时间过得很快,常常在不知不觉间就已到站。

豌豆荚,商业管理,在读《白说》

豌豆荚从事公司风险管理和审计监察方面的工作,我们遇见她时她在出差回家的路上,正戴着耳机阅读《白说》(白岩松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她说她喜欢白岩松的演说风格,但跑了好几家书店没有买到这本2015年出版的书,最后是在网上买的。书封写着作者白岩松的话:“我没开微博,也没用微信,只能确定这本书里的话是我说的。”

她的日常通勤是20分钟,时间不长,所以通常只有在周末的晚上或者出差的时候带一本书看。上一本在读的书是《悉达多:一首印度的诗》([德]赫尔曼·黑塞著,姜乙译,天津人民出版社︱果麦文化),那是一本更需要精心阅读的书。在地铁上有时看电影,有时看书,“但看书对我来说,更是一个个人的空间,尤其是我会塞上耳机,享受这个过程”。

张女士,文员,在读《九故事》

文员张女士在读青年作家大头马的《九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那几天大头马患病的消息在互联网上掀起一阵风波,她正是“在微博上刷到这个作者”,觉得“看起来是比较好玩儿的人”,于是刚刚买了这本书来读。在此之前,“昨天看了《最好的决定》(梅根·多姆编,于是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有一段时间还爱看《读库》,因为里面什么类型的文章都有,看心情随便翻一篇。不像长篇小说,需要全身心投入去读,地铁还是适合看中短篇,坐一段看一篇,能看得比较完整。”

张女士说自己乘坐地铁超过二十分钟就会带本书,地铁对她而言还算适合阅读,“起点站有座位,而且我会带耳塞”。她告诉我们,希望这种阅读推广,“能让我们这些拿着书在地铁里的人显得不那么奇怪”。

陌生人在阅读中短暂结盟

吴丑丑,企业公关,在读《布鲁克林有棵树》

与前十三位偶遇的读者不同,丑丑是我们邀约采访的。她于2024年12月6日在通勤的地铁上读《新名字的故事》,被摄影师的镜头捕捉到,照片刊出后她在“澎湃翻书党”的微信公众号留言:“就说搬到12号线沿线,上翻书党是早晚的事,果然才搬来一个月就遇见了。”2025年4月9日,我们相约在地铁站见面。

丑丑2024年12月6日在12号线读《新名字的故事》被拍到

丑丑在“地铁上的读书人”专题下留言

丑丑在互联网电商公司做公关,下了班赶来,和平时一样随身带书。当天的挎包里有两本,《布鲁克林有棵树》和Everything I Know About Love。我好奇她如何选书和买书。她说,这是一家网站推荐的“夏日主题书单”中一种,“有时候会被某些主题的关键词击中,就冲动下单,买了这套书”。我们聊起她的阅读偏好,她说自己倾向于读历史或纪实类的书籍,虚构类看得比较少,另外一个关注的重点在女性主义。“反而是工作以后读的书越来越多”,丑丑说,阅读给她在工作之外拓展了一个更宽广的天地。

作为一名经常在地铁上阅读的上班族,丑丑坦陈也会观察周围是否有人在车厢内看书。“我会好奇,别人在读什么?回去查一查是不是我感兴趣的,假如是,我也会去读的。”

岳先生,科研服务者,在读《故国人民有所思》

和丑丑一样,岳先生也是我们邀约采访的一位读者。2024年4月23日,他从北京来上海出差,在地铁上读《中国龙的发明》,偶然被摄影师的镜头捕捉到,刊登在澎湃新闻上,我们建立了联系。今年4月,他又在上海出差,我们相约在地铁站见面。

“最近带到地铁上的书有陈徒手的《故国人民有所思》,另一本是余光中的《凭一张地图》。”岳先生认为地铁上更适合浅阅读,目的是让自己放松,也把自己从手机屏幕中解放出来。“我的单程通勤时间20分钟左右,一般能看10-20页书。我觉得其实看的篇幅多少不重要,有时只是需要让自己的心境和外部的嘈杂环境割裂开,让自己沉浸到书本的世界里。”

岳先生2024年4月23日在上海地铁上读《中国龙的发明》

有人看书为了放松自己、去除“班味”,有人看书为了充实自己、实现梦想,也有人只是想从手机屏幕的蓝光中拯救双眼。有人喜欢在地铁上读小说,在曲折离奇中忘却现实的烦恼,有人觉得小说不适合地铁阅读,更青睐篇章独立的社科书籍。有人沉浸式,有人浅阅读,有人借助耳机构筑一块精神飞地,有人则觉得只要进入书本,喧嚣自会散去。

这些真实的阅读选择,勾勒出都市人的精神轮廓,看似平常的阅读时刻,正悄然编织城市的文化肌理——当书本在通勤途中被一次次打开,阅读便不是遥不可及的情调,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

    责任编辑:韩少华
    图片编辑:张颖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http://news.dtcms.com/article/XHsSssKjnw.shtml

    相关文章

    卡洛·金茨堡:女巫与萨满——我的学术之路

    我的学术之路颇为漫长崎岖:它始于意大利东北部,我对巫术的研究便在那里起步,而后则一直延伸到了中亚的大草原。本文是对这条路径的一个总结回顾。伟大的法国汉学家葛兰言(Marcel Granet)曾说过,“方法就是我们走过后留下的道路(la mthode, cest la voie aprs quon la pa…

    一周文化讲座|读书是通往世界的路

    北京|透过青年看东亚:历史与当代的视角时间:4月18日(周五)14:00地点: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主讲人:白永瑞(韩国延世大学教授)19-20世纪之交,伴随现代民族国家在东亚的登场,青年这个群体,以及有关青年的话语,被历史地生产出来。中日韩三国历史…

    科技如何赋能社会治理?帮外卖员找新家、无人机处理交通事故……

    “驾驶员请至安全区域等待,警用无人机1分钟后抵达现场。”4月17日下午,在上海市杨浦区黄兴路国定路口,两车发生交通事故,驾驶员报警后仅8分钟,就收到了快处易赔办结短信,提示已自动采集现场信息,车辆可驶离事故现场。不同以往交警到场,完成这些的是空中警用无人机。守护…

    当瓷器传入欧洲,看女性视角下的中国风

    在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船只满载着珍贵的中国青花瓷,从遥远的东方回到家乡。而当瓷器由此从中国传入欧洲,“中国风”(Chinoiserie)这一独具特点的装饰风格也随之兴起,承载着欧洲人对东方的幻想与对异域文化的痴迷,点缀着无数欧洲家庭的起居空间。近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广东虎门大桥计划今年10月开启大修,工期27个月

    虎门大桥 视觉中国 资料图广东虎门大桥将迎来大修,预计工程2025年10月开工,2027年12月完工,施工工期为27个月,其中封闭道路施工12-15个月,拟采取分段封闭作业。近日,东莞市发展和改革局官网发布《关于<G9411莞佛高速公路虎门大桥段安全韧性提升工程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

    二手服装“批发”市集受到年轻人追捧,是哪一股潮流在推动?

    【编者按】上周末,一场WHOLESALE二手市集在淮海路上的HAI550商场的首层大厅举办,市集所售多为博主与品牌设计师的个人私服与藏品,有别于大众印象中的廉价二手进口衣物,或那些被视作“用旧即弃”的日常衣物。市集被年轻人占有,四十多个摊位支撑起了这个二手市集,衣服鞋帽首…

    一季度工业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6.3%

    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了解到,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装备制造业发展良好,电子、汽车、电气机械器材等行业拉动作用突出。一季度,工业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6.3%。工业民间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企业预期提振、效益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制…

    助力外贸拓内销,上海16家电商平台与近80家外贸企业现场对接

    助力上海外贸企业对接国内市场资源、高质量做好拓内销工作,上海举办专场活动。4月18日,上海市商务委举办“上海市电商助力外贸拓内销对接会”,16家国内主要电商平台、近80家外贸企业现场对接,市商务委、市市场监管局、上海金融监管局等部门,各区商务部门以及行业组织共同参…

    变局中,上海浦东何以继续引领?

    “奥的斯正将上海研发中心的‘AI+按需维保’技术推向全球。”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奥的斯全球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兼总裁朱蒂来到上海,他认为中国技术正赋能全球创新。“刚搬到浦东时,集团年订单额只有一个亿,到去年已经增长到40多个亿。”布克哈德压缩机(上海)…

    针灸学专家夏玉清逝世,20岁时奔赴抗美援朝战场救护伤员

    澎湃新闻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首都国医名师、主任医师、离休干部、硕士生导师、德高望重的针灸学专家夏玉清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16日逝世,享年92岁。夏玉清是我国著名的针灸学专家、电热针疗法创始人、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奠基人,毕生致力于中医药…

    全球建筑瞭望|与自然共呼吸的溪谷石舍与海边公共空间

    在当下的一些建筑案例中,建筑不再是自然的“闯入者”,而是与自然共呼吸的载体。《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定期盘点在全球范围内完成的部分建筑作品,虽未必“窥一斑知全貌”,但从设计中却可见出建筑师的思想与设计的独特匠心。本期聚焦于近期建设完成的重庆南川…

    西北政法大学推无手机课堂,有学生称要求全交,学校:并非强制

    近日,红星新闻记者收到西北政法大学多名在校学生反映,称自2025年开学以来,学校推行学生学风建设行动,为此提出课程督导、学风整顿等多项活动,其中有建立“无手机示范课堂”“手机入袋”等措施。但部分学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此举在部分学院试行时“存在强制行为”。学生反…

    谁在向张福生行贿?

    近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贵州省贵阳市消防救援支队原党委副书记、支队长李世永受贿、行贿一案。李世永当庭表示认罪悔罪,该案将择期宣判。值得注意的是,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检察院的指控中,提及李世永曾向“老虎”张福生行贿的…

    地铁口被吐槽像棺材?杭州地铁公司回应:是一个标志性出入口

    4月16日,杭州创景路地铁站的出入口因其独特的外观设计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形容其“像棺材一样”。4月17日,杭州市地铁集团的工作人员回应读特新闻记者称,已经注意到了网络上讨论的情况。“创景路站G出入口是作为特色车站的一个标志性出入口,其设计初衷是为了融入科技与现代…

    潮州官方回应女婴事件:尚未发现虐待,各种原因导致营养不良

    近日,网上流传这一信息:8个月大的女婴“燕燕”被饿得皮包骨、入住重症监护室,牵动了诸多网友的心。是否存在虐待?女婴目前情况如何?17日晚,记者从官方渠道获悉,网传“虐婴”“皮肤溃烂”“脑萎缩”“4个月没换尿布”等信息,目前经公安部门和医院方证实均属不实信息。女…

    讲座预告|把握可持续信息披露新机遇

    特朗普对等关税的动机、影响和应对主讲人:屠新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教授)主持人:周绍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点评人:胡鞍钢(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名誉院长)、高宇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贝壳CEO拟捐赠价值4.68亿港元股份:用于行业人员医疗福利及应届生租客帮扶

    贝壳 视觉中国 资料图4月17日,房地产交易和服务平台贝壳控股有限公司(02423.HK)发布自愿性公告,贝壳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及控股股东彭永东拟捐赠900万股A类贝壳普通股。公告显示,在承担相应的纳税义务后,50%的税后资金将用于居住行业服务者及其家庭成员的医疗健康福利…

    9部门发文促进家政服务消费扩容升级

    商务部等9部门近日印发关于促进家政服务消费扩容升级的若干措施,4月18日对外发布。一系列举措围绕提升家政服务供给质量、促进家政服务便利消费、完善家政服务业支持政策、优化家政服务消费环境等4方面展开,促进家政服务消费扩容升级。其中,明确提出鼓励家政服务企业拓展专业…

    融创中国披露二次境外债重组方案:总规模约95.5亿美元债全额转股权,孙宏斌部分受限股票6年内不得处置

    4月17日晚间,融创中国(01918.HK)发布境外债务重组进展。根据公告内容,鉴于2025年1月的清盘呈请对公司的影响,同时考虑当前行业情况远不及此前境外债务重组方案制定时的预期,过去数月,公司始终保持与境外债权人的建设性沟通以期达成切实可行的整体境外债务解决方案、彻底…

    奥利弗·沙赫特博士:集群是产业集聚地,更是“超级连接器”

    在全球经济加速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过程中,生命科学产业作为21世纪“未来产业”的核心领域,正日益成为区域竞争的关键变量。作为欧洲最具活力的生命科学产业集群之一,北德生命科学集群(LSN)依托区域协同、政产研融合和支持初创企业,不断推动生物医药、数字健康等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