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在短视频化的当下,如何唤醒我们的文化体力?我们邀请几位学者一起来探讨,并回答读者的相关问题。本期是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黎明的一份答卷。
看书和看影视综,都是文化消费,哪个对你的影响更大?
我觉得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信息输入的方式。书籍较之影视,更系统和结构化,阅读更需要理性的介入。举个例子,我一般看书,都会首先花一些精力和时间,仔细阅读全书的提纲。因为提纲目录就好比是人的骨架,掌握提纲目录,是一个系统性、结构性地快速掌握全书脉络的方法。
而优秀的影视作品,以视听语言、动人情节、人物形象这些具象化的要素,诉诸于人的感性,但却并不仅止于此,而是在感性的基础上,通过引发观众共情,来唤起和上升到某种共通的生命体验。
如果选一本书送给你身边喜欢看影视综的朋友,你会送TA哪本书?为什么?
喜欢的书很多,只选一本太难了。但最近一直在看的,是杨向奎先生的《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这和我春节档看的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刚好构成了一种互文阅读。
《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杨向奎/著,北京出版社,2022年4月版
孔子曾感叹:“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杨向奎先生在《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一书中也说:“宗周是夷夏合流,此后华夏民族形成,而‘郁郁乎文哉’的周,使夏商以来的传统文明发展到新的顶峰,为以后中华民族之灿烂文明建立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我们将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一书做互文式阅读,我们会发现电影在尝试展现出从殷商到宗周的文明演进,不只是神人大战的视觉盛宴,更是对上古文明和风貌的一次深度探索。比如黄河浮桥这场,西岐小伙子们唱起的《女怀》,“有女怀春,河水其泱,何不同舟,共泛水中央。有女独行,山野其荒,何不同车,共赴道路长……”纯真自然、大胆坦率。四言为主的句式,节奏明快、古朴典雅,重章反复,颇具《诗经》语言之美。杨向奎先生在《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里也指出,“宗周初年由氏族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不久,它保留有很多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在男女生活上、婚姻形态上更是自由、活泼与放任”。《诗经》中的婚恋诗,正是这一点的体现。
面对文化体力的消失,你有哪些应对之法?
我个人觉得,身处充分娱乐化的当代社会,我们不要对自己过度苛责,当感觉到自己“文化体力”充沛时,多做深度阅读或观影;当感到自己“文化体力”有点难以为继时,也大可允许自己,来一点爆米花式的娱乐。
读者提问: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读书和看影视综哪个更能高效地放松身心?
我发现,不管是读一本书,还是看一部电影、追一部好剧,这种带有审美追求的摄入,都能够让我们的精神产生满足感。反而是无意识的、纯粹打发时间的刷短视频,也许刷的当下可能有多巴胺的即时满足,却往往会在时间流逝后感到空虚。所以我在想,真正地“放松身心”,是让我们在书籍、影视的审美沉浸中,得以旁观他人的人生,并从当下自己人生的焦虑中抽离,达到(哪怕是短暂地)超越性的审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