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智能驾驶领域安全问题频发,安徽、江苏、浙江等多地高速公路纷纷悬挂“关闭辅助驾驶”“慎用智能驾驶”等警示标语。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4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上发布《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的通告。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有媒体分析认为,这是为一段时间以来“蒙眼狂奔”的智能驾驶轻踩刹车。
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产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通信技术等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许多车企在不断创新产品。然而,随着技术的快速迭代,尚未经过长期市场检验的产品质量及其可靠性屡遭质疑。
前段时间,广东云浮市交警发现一男子在高速上边开着智能驾驶边睡觉,且是超速驾驶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事实上,一些司机在开启智能驾驶后剪指甲、玩手机、睡觉、听电子书等情景屡屡上演,驾驶人将“智能辅助驾驶”当作“自动驾驶”造成安全隐患甚至引发事故已不是个案。
“广东交警”发布的视频截图
2022年实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将自动驾驶技术由低到高划分为L0到L5共6级。当前,我国无人驾驶技术整体尚处于L3级试点阶段。目前市面上大多数智能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都处于L2级,只能起到一定程度上的辅助作用。换而言之,所谓“辅助驾驶”“智能驾驶”,均不等于真正的“自动驾驶”。
尽管在车辆用户手册中,相关概念都有明确标注,但因智驾启动简单,消费者很少会打开厚厚一本说明书认真研读,以致很多消费者对此不甚明晰。车企虽然已经完成告知义务,但车辆行驶关乎生命安全,规范智能驾驶不能仅凭驾驶员“自觉”,车企也不应“图省事”只交给消费者一本“说明书”就对安全问题“免责”。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车企在新品宣传时,有意无意混淆自动驾驶分级概念,夸大辅助驾驶性能。“一边开车一边开会”“百万销量0自燃”“智驾开长途全程很轻松”等在新车上市发布会等场合频繁出现。加上某些自媒体、营销号,不负责任地通过“高速开车时盖被躺平睡觉”“通勤过程中闭眼休息”等内容博流量,暗示“智能驾驶时双手可以脱离方向盘”。
不谨慎的宣传语言会误导消费者,导致部分车主想当然地以为,高阶智能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可以替代驾驶员。此次发布的公告中明确提出,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给智架宣传降温,让消费者真正聚焦产品功能本身。
智能驾驶不是 “炫技”场。保持敬畏心,回归产品使用属性,建立系统完善的安全保障机制,才能推动行业从“野蛮生长”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