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CT,十年进ICU?关于CT检查致癌的真相

article/2025/4/21 11:49:19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感冒没好彻底,“做个CT看看”;体检中心新推出套餐,“肺部筛查”自动带个低剂量CT;哪怕你摔了一跤、肚子痛、头晕目眩,CT仿佛成了“现代医学的万能锦囊”。可你有没有想过:CT虽然高清清晰,背后却藏着一把看不见的“辐射之刀”?

在某些社交平台上,“CT=癌症播种机”的说法已经传疯。有人说,一次胸部CT相当于拍了70次胸片,每年做一次,十年就可能推你走向癌症的深渊。这听起来是不是很惊悚?但我们今天不搞吓唬,咱们摆数据、讲科学,用理性的方式搞清楚:CT检查,真的致癌吗?

CT检查到底有多少“辐射”?

CT(Computed Tomography)中文叫做“计算机断层扫描”,它通过X射线从多个角度拍摄,然后用计算机合成一张立体图像。确实高清,但代价是:辐射剂量比普通X光高得多。

以下是常见影像检查的平均辐射剂量(单位:毫希弗mSv)

我们每年生活中接受的“自然背景辐射”大约是2.4 mSv,而一张胸部CT检查的辐射量,是自然辐射的三倍还多。这还只是一次。如果你每年做一两次CT,加上其他影像检查,辐射负担不可小觑。

CT真的会“致癌”吗?权威研究怎么说?

确实,多项大型流行病学研究表明,CT扫描与癌症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更为显著。

1.2025年4月14日,发表在 JAMA Internal Medicine 上的一项最新重磅研究,以美国2023年全国9300万次CT检查为基础,预测出一个惊人的结论:9300万次CT检查,预计将导致10.3万例未来的癌症病例。

这是目前为止关于CT致癌风险最系统的评估之一,研究由美国多所顶尖研究机构联合完成,采用了全国CT剂量登记处的数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预测模型,这项估算基于美国当前CT使用频率、不同部位CT的平均辐射剂量以及人群的年龄分布等多个因素建模得出。其中,女性与年轻人所受影响最大,这再次强调了医学辐射风险的代际差异与性别敏感性。

研究要点如下:

儿童和青少年虽然每次CT风险更高,但因成人接受CT次数远高,最终成人群体将承担约91%的新增癌症负担。

最常见的与CT相关癌症包括肺癌(2.24万例)、结肠癌、白血病、膀胱癌和女性乳腺癌。

腹部+盆腔CT贡献最大,预计导致3.75万例癌症,占全部因CT致癌的36%。

即使在敏感性分析中,CT诱发的癌症数依然高达8万到12.7万例之间。

也就是说,CT致癌不只是理论,而是已进入可量化的现实警告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孤例。在过去十年,Lancet、BMJ、JAMA、NEJM 等顶级医学期刊纷纷发表相关研究。

2.JAMA Oncology(2023):欧洲多国90万人联合研究

发表在 JAMA Oncology 的泛欧洲研究,覆盖90万名22岁以下个体,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

累积100毫戈瑞(mGy)的辐射剂量,可导致血液系统癌症风险翻倍;

平均每次CT的辐射剂量为约8 mGy,提示即便单次暴露剂量不高,长期多次检查的叠加效应不容忽视。

3.BMJ(2013):澳大利亚68万人随访研究

2013年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的研究,基于68万名出生于1985至2005年的澳大利亚人,对其进行平均10年随访,发现:

每多接受一次CT扫描,整体癌症发病风险增加16%;

风险最高的是白血病、脑瘤、甲状腺癌等;

接受3次以上CT扫描的个体,癌症风险显著升高。

4.The Lancet(2012):英国儿童头部研究

另一项由英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资助、发表于《柳叶刀》的研究,对17.8万名接受过CT扫描的英国儿童进行长期跟踪发现:

接受2-3次头部CT扫描的儿童,10年内患脑瘤的风险升高近3倍;

5次以上头部CT扫描,白血病风险提升也接近3倍;

辐射剂量越高,风险提升越显著。

这些研究并不意味着“做一次CT就会得癌症”,但确实强调了一个科学共识:医学辐射是“有剂量门槛但无绝对安全阈值”的风险因素,尤其在儿童、青少年等高敏感人群中,必须严格控制检查频次和辐射剂量。

此外,虽然部分学者对“线性无阈值模型(LNT)”仍有争议,认为低剂量辐射的风险可能被高估,但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仍建议:在无明确必要的情况下,应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为什么我们总是“被做CT”?

这个问题,得从多个层面看。

首先,CT确实好用。它比X光更清楚,比B超更稳定,比MRI更快、费用更低。很多急诊病人,为了争分夺秒,CT就是第一选择。

我们不是不想拒绝CT,而是从根本上“没有拒绝的权利”。当CT检查逐渐成为很多医院“常规流程”的一部分,我们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被扫描”的对象。究其根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1.医生视角:“多做检查,少惹麻烦”

防御性医学盛行:在医疗纠纷频发的大环境下,医生为了自保,倾向于“能查就查”。哪怕自己临床判断八九不离十,也会加上一句:“再做个CT确认一下。”

责任倒挂:CT作为“客观证据”,可以在未来病情变化时替医生规避法律风险。做了错不了,没做错了要担责。

一句话总结:医生多开一张CT单,可能是为了“安全”或“收入”;而不开,是在赌自己的饭碗。

2.医院运营:“CT不是工具,是现金牛”

设备昂贵、需要快速回本: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CT设备,医院当然希望“人 机不停”,高频使用快速回本。

检查是主要盈利来源:在“以药养医”被逐步取缔的当下,影像科成了创收主力。CT、MRI、彩超三驾马车拉动营收,是很多医院的重要“经济支柱”。

行政压力传导到科室:许多公立医院有“成本核算”机制,每台设备每月需完成规定收入指标,否则下月扣预算。

一句话总结:医院不是慈善机构,CT扫描不仅是医疗行为,更是一种“现金行为”。

3.患者心态:“拍个片放心,别省这一步”

对辐射风险认知不足:许多患者甚至不知道CT有辐射风险,误以为“拍清楚了才好治”。

对医生判断缺乏信任:病人更相信机器,不信“望闻问切”。有片为证,心里才踏实。

“我都花挂号费了,当然要查”:患者常把“检查”当作“值回票价”的体现,不查反而有被敷衍之感。

一句话总结:患者并不抗拒检查,反而会质疑“不查”的医生是否“走流程”。

4.法律与政策:制度设计漏洞让人无从拒绝

患者缺乏“知情同意”的实践权利:虽然《执业医师法》要求“充分告知”,但实际临床中,患者对CT风险了解极其有限。

缺乏“必要性审查机制”:目前绝大多数医院没有任何环节判断检查是否真正必要。

影像数据缺乏共享机制,重复检查泛滥:一个人在三家医院可能做三次CT,只因“系统不通、互不承认”。

一句话总结:制度缺位让不该拍的CT轻易就拍了,而该被问的“你同意吗?”从来没人问过。

所以,这一切并不是某个人的错,而是一个系统的选择。如果我们不讨论这些深层机制,那关于“CT会不会致癌”的讨论,永远只停留在皮毛。

面对CT检查,我们到底该怎么做?——理性应对“五问法”

别慌,也别硬抗。CT不是“杀人凶器”,它是医生手里的工具。关键看怎么用、谁来用、用在谁身上。

在被安排做CT检查之前,不妨先问问这五个问题,让自己做一个有判断力的患者:

1. “这项CT检查,是诊断不可或缺的吗?”

不是所有病情都需要CT。比如单纯头晕、轻微腹痛、常规体检等,大多数可以通过问诊、体格检查、超声等方式初步判断。

你可以问医生:

“这种情况做CT是必须的吗?有没有无辐射的替代检查?”

2.“有没有超声、X光或MRI等替代方案?”

一些病变,如胆结石、阑尾炎、妇科疾病、心脏问题等,其实超声就够用了;脑部结构问题,MRI更适合,且无电离辐射风险。

你可以问医生:

“CT是最适合的吗?有没有副作用更小的检查方式?”

3.“这次CT的辐射剂量是多少?是否属于低剂量CT?”

同样是CT,辐射剂量可以相差数倍以上!尤其是肺部CT,现在很多医院支持“低剂量CT(LDCT)”,辐射更低,适合筛查用。

你可以问医生或技师:

“这次用的是普通剂量还是低剂量CT?”

4.“我是否近期已经做过类似的CT?是否可以调阅历史影像?”

医疗系统之间往往影像不互通,但如果你保存了历史片子或影像数据,有时可以避免重复检查。

你可以主动出示资料,并提醒医生:

“我三个月前刚在××医院做过一次腹部CT,是否可以用那次的片子?”

5.“如果我不做这次CT,会有什么风险?有没有明确的获益?”

有些CT是“锦上添花”,有些则是“雪中送炭”。判断自己属于哪一类,可以通过医生解释风险收益比来明确。

你可以诚恳地问医生:

“如果我现在不做,会耽误诊断或者漏掉重大病变吗?”

写在最后

CT是现代医学的里程碑,但它不该成为滥用的工具。我们不是在抵制CT,而是在提醒:别让“诊断的清晰”,变成“健康的阴影”。愿你我在就医路上,既有信任,也有判断。理性选择,科学检查,别让“安心”成“隐患”。

1.附:哪几类情况,CT的确非常必要?

重度创伤(车祸、跌落):排查内出血、骨折;

脑卒中、脑出血症状明显者:越快做CT越能抢救时间;

持续高热+腹痛或肺炎:需排除肺部/腹部感染;

肿瘤随访或术后复查:评估转移、复发情况;

高危人群肺癌筛查(重度吸烟者):建议低剂量CT。

2.这类人群,请不要抗拒CT,它很可能在关键时刻救你一命!

所以,CT不是洪水猛兽,但也绝不是“越多越好”。希望读完这篇文章,你能更有底气地面对下一次检查室里的选择。

原标题:《一年一CT,十年进ICU?关于CT检查致癌的真相,我们不能再沉默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http://news.dtcms.com/article/aFpWdOIJjF.shtml

    相关文章

    用了半年的洗衣机竟比马桶还脏,别再这样洗衣服了

    原创 腾讯医典 一提到家中最脏的地方,不少人第一时间都会想到卫生间和马桶。 但事实上,家里还有个物品可能比马桶还要脏,那就是——洗衣机! 是不是不敢相信? (来源:soogif) 又有点担心……典哥今天就来好好聊一聊,看起来干净的洗衣机,背后有哪些 “真面孔”。你…

    心源性猝死正“猎杀”年轻人,这几招保命法则要学会

    原创 喵大夫 猫大夫医学科普原标题:《心源性猝死正“猎杀”年轻人!这4招保命法则要学会》 阅读原文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

    女子拿蘸料时触电受伤,海底捞回应

    近日,苏州陈女士在网络上发帖求助,她于3月30日中午在海底捞相城天虹门店就餐时,触碰到蘸料台的金属边缘导致左手触电受伤,之后持续出现僵硬、乏力、麻木症状。陈女士就医治疗大半个月后,医院建议她后续再进行两到三个月的康复治疗。身为游泳教练的陈女士感到很郁闷,“近期…

    竹子砍了地却种不上,贵州赤水被指“整改复耕”存形式主义

    赤水市是贵州省竹资源第一大县,有“中国竹都”之称。为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门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要求,赤水市从2023年开始推进流出耕地恢复整改工作。但前不久,赤水市多位村民反映称,有不少整改地块已撂荒闲置,“整改复耕”流于形式。近期,记者实地走访赤…

    路面突陷大坑致车毁人亡,家属称不知谁来管,长治当地回应

    4月16日凌晨,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境内国道309线K810+530处路基塌方,过路车辆遇险,有家属发布视频称造成车毁人亡。4月20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从当地获悉,此事正在协调处理。>>>路面塌陷车辆坠落后又被弹起,55岁货车司机被甩出驾驶室4月19日,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今年一季度,上海对东盟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7.1%

    4月21日,澎湃新闻记者从上海海关获悉,据上海海关数据,今年一季度,上海市对东盟进出口总值达1435.2亿元,同比增长7.1%。马来西亚是东南亚第二大汽车市场,汽车零部件产业具有较大增长空间。近日,10.8万件汽车仪表盘配件搭载“HOCHIMINH VOYAGER”货轮,在上海外高桥港区海…

    人均300+的日料,是后厨拆开的预制料理包

    近年来,日料在中国餐饮风光无限。截至2025年,全国日料门店数量已突破5.4万家,以94.3%的城市覆盖率领跑亚洲菜系,远超韩国料理和东南亚菜。与此同时,日料的高人气与高溢价也伴随着争议:我国各大城市的高级餐厅中,日料平均占比高达39%。但人均消费高达322.4元的日料,实则…

    87岁老人花3万多做“血液净化”延年益寿?医院“张主任”:我那是善意的欺骗

    近日,河南郑州孙女士87岁的母亲经朋友介绍,认识了郑飞医院血液净化科的“张主任”,她瞒着家人花费36800元做了一次血液净化治疗,意思是想延年益寿。但孙女士却发现母亲做治疗的钱转到了“张主任”的私人账户上,怀疑这里面有“圈套”。从孙女士提供的母亲转账截图上看到,这…

    著名政治学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仝志敏逝世

    澎湃新闻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著名政治学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仝志敏,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4月10日在海南逝世,享年94岁。仝志敏,男,1931年2月19日出生,籍贯山西省大同市,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至195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攻读大学和研究生,19…

    GDP增长6.0%,一季度浙江经济数据出炉

    4月21日,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举行2025年一季度浙江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一季度,浙江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提质,充分展现“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一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230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0%。分产业看,第一产…

    王东杰:重审康有为的“大同世界”

    尽管“大同”二字很早就出现在儒家经典中,但其字义多元,并未成为一个内涵固定的概念,只是在19世纪末,我们今日熟悉的以《礼记礼运》为原型的大同叙事才一统江湖,成为这一概念的“标准”用法。康有为在其兴起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近代中国的大同思潮并非像其…

    复旦大学史地学系在北碚

    1938年春,复旦大学移址北碚正式复课,新旧学生五百多人,教职员亦有八十余人,且开办院系已复旧观(设四学院十三学系,文学院下分中文、外文、教育、社会、新闻五系)。鉴于史地学科的专门研究在战时大学教育上有迫切的需要,而来校就学的学生欲对史地学科作专门研究者又日益…

    从南宋遗韵到海派风情,解码江南服饰美学基因

    江南文化讲堂第三季第六期于4月18日在上海博物馆东馆举行,本期讲座主题为“锦绣江南:江南霓裳与服饰美学”。特邀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副主席、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馆长、上海时尚之都促进中心主任卞向阳和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教授、浙江理工大学纺织…

    全球前瞻|中国印尼举行首次“2+2”部长级会议,美乌将签署矿产协议

    本周4月21日至4月27日:据外交部网站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和国防部长董军将于4月21日在北京主持召开中印尼外长防长“2+2”对话机制首次部长级会议。印尼外交部长苏吉约诺、国防部长沙夫里将来华参会。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4月1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

    对话地铁读书人|翻译Esther:先读原著,再看电影

    2025年“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澎湃新闻翻书党栏目推出特别策划——“对话地铁上的读书人”系列视频,记录10位上海地铁阅读者的故事。翻译Esther刚刚下班,在乘坐地铁回家的路上,读The Ballet of Songbirds and Snakes(《鸣鸟与蛇的歌谣》),这是电影《饥饿游戏》的前传,她…

    《大家聊中国式现代化》明天全网推出

    《大家聊中国式现代化》先导片(04:48)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中共上海市委网信办、中共上海市委外宣办、上海社会科学院与文汇报社联合出品的《大…

    田野调查|“心青年”的日常秩序与归属之地

    蓝蓝天空绿绿草地上,绿绿草地上有栋小房子,房子里面没有人孤独,爱和自由永远伴随你。这是W机构在围读的时候经常会带领心青年(心青年,即心智障碍青年)们一起唱的一首歌,在太阳还没落山的二楼的教室里,阳光透过窗户洒下一道光亮在围坐的人们身上,让人觉得这样美好的画面…

    消息人士称哈马斯愿与以色列达成长期停火

    当地时间4月20日,《以色列时报》援引相关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官员近日表示,哈马斯愿意与以色列达成长期停火。停火期间,哈马斯将暂停一切军事行动,包括进行武器研发和地下隧道建设。此外,哈马斯还愿意按照埃及此前提出的加沙战后治理方案…

    韩国新一届总统选举将于6月3日举行,民调显示李在明继续领跑

    韩国第21届总统选举定于6月3日举行。韩国社会舆论研究所就总统选举相关话题展开民意调查。20日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韩国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前党首李在明继续领跑,代总统、国务总理韩德洙支持率升至第二位,成为保守派阵营最具竞争力人选。民调结果显示,李在明以46.1%的支持…

    青海玉树州杂多县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4月21日9时07分在青海玉树州杂多县(北纬32.56度,东经93.46度)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责任编辑:万婷婷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